卓筒井文明与古村落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大英县召开

2017年10月14日至15日,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办,文物出版社、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协办,中共大英县委、大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卓筒井文明与古村落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大英县召开。来自文物界的7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研讨。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陈培军,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囤生,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遂宁市副市长罗孝廉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卓筒井始创于北宋庆历年间,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目前遗迹分布在大英县卓筒井镇境内的7个村落,现存9灶240余口老井。卓筒井是用椎架子套圜刃形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以竹子作套管的盐井,是人类始创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其工艺流程持续千余年,传承至今。在人类文明史上,卓筒井不仅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且具有唯一性。2006年,大英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卓筒井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大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卓筒井的保护和利用,将卓筒井保护规划建设纳入大英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的重要内容,还将 “卓筒井、蓬基井及蓬莱制盐化工厂”捆绑式联合,深度挖掘大英县的井盐文化,力争使卓筒井及盐业文明成为大英县发展的靓丽名片。

与会嘉宾及专家在大英县委书记蒋喻新和大英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铭超的陪同下,参观了卓筒井、蓬基井、蓬莱制盐化工厂遗址。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就卓筒井的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以及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路径等为议题展开对话,探讨如何加强卓筒井及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利用。专家们还强调,要加大对四川盐业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大英县应将卓筒井盐业文明作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响亮的城市品牌,尽力保护各个时期的盐井,使其全套工艺流程、设施、周边景观得以传承下去。同时,积极联合自贡、南充等四川省内相关地区展开联合调查,深入研究盐井、油井、传统村落、民居、宗祠、盐道、码头等古迹,使川内古代勘探技术形成完整的遗产体系,通过适应性开发充分利用现存文化资源。

现阶段,大英县已对卓筒井核心保护区的文物进行整体修缮,保护和传承井盐深钻汲制的技艺,发掘和恢复以前被废弃的十余处灶房和数百口老井。大英县文化部门已完成对卓筒井的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做好卓筒井的生产性保护,发掘顶心灶等遗址。根据规划方案,将来大英县将以卓筒井历史文化景区为依托,建设钻井技术博物馆和盐文化博物馆,利用现存的卓筒井文物资源,做好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传承和基地建设,确保其传统工艺永不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