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在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4首届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6月27日)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单霁翔

尊敬的李校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在一个学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来自全国高校和文物界的各位同仁相聚在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共同见证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共同探讨和推进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标志着全国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步入了新阶段。我谨代表中国文物学会,向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老师和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向为筹备这次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武汉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文物学会成立已经30周年,它以保护中华文物为宗旨,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以组织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活动为特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全国文物界知名的学术团体。学会团结着一大批高级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文物保护的有识之士,紧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这个中心,搭建学术研究的平台,开辟学术交流的园地,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今天,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中国文物学会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拓宽了新的保护视野,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高校历史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北京大学红楼”作为高校历史建筑的杰出代表榜上有名。在此后公布的各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以及京师大学堂、辅仁大学等高校历史建筑(或称早期建筑)都先后名列其中。高校历史建筑饱经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创立发展的风云沧桑,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革命史发展的时代潮汐;它们记录着一所学校的理想情怀,也承载着一个城市乃至中国社会的文化睿智;它们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脉络,也凝聚着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成果和结晶。例如北京大学红楼,落成于1918年,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典范,现在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历史建筑,已经开辟为北京新文化纪念馆,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如,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共有15处,26栋,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堪称全国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这里也是弘扬爱国思想的圣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和人物在这里汇聚。抗日战争初期,周恩来、董必武曾在这里多次为师生讲演,宣传抗日主张;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都曾在这里居住过,领导全国军民抗战,并在这里会见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

保护高校历史建筑,不仅要保护好它们的不可移动文物组成部分(例如历史建筑、校园环境),也要保护好它的可移动文物组成部分(例如教学设备、生活设施),还要保护好它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例如建筑艺术、与之相关的教学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杰出人物史迹)。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历史建筑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重要文化遗产,是教育界的宝贵财富,也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高校历史建筑,是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法规制度建设,大幅度增加保护的投入,完善科学保护的措施,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高校历史建筑作为近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保护好高校历史建筑,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提高文化品位,具有特殊意义。应该看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校园建设高节奏的改扩建步伐,都给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理念、新要求,正确处理保护历史建筑与校园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高校历史建筑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的重视和努力下,校内历史建筑保护取得重要成绩。特别是我们今天会议所在地武汉大学,在李晓红校长的积极呼吁和推动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赢得了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果,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他高校也根据各自实际,对校内历史建筑实施了有效保护,加强了管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历史建筑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知层面,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有的高校尚未真正树立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在工作层面,存在家底不清、界定不明的现象,应该有更多的高校历史建筑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科研层面,存在目标不明、交流不畅的现象,高校的科研资源没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建设起一支优秀的专业人才团队;在实施方面,存在项目不足、资金缺乏的现象,各项保护、监测、管理措施亟待加强。因此,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繁重的工作任务。

我向专委会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增强保护高校历史建筑的认识。要在各个高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利用举办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览、学术讲座、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解读本校历史建筑内涵,传递保护信息,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在高校师生中形成保护遗产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第二,着力摸清高校历史建筑家底,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76万多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普查的成果,筛选编制出高校历史建筑名录,加强研究和保护,争取更多的高校历史建筑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高校历史建筑,应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国家的保护计划。

第三,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资源优势,集合保护科研专业队伍。保护文化遗产,涉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涵盖的学科非常广泛。高校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专委会应组织一些项目、课题,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来挖掘高校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研究保护手段及管理措施,研究保护材料及工艺,研究监测技术及标准等等,发挥各方面人才的聪明和智慧,在实践中培育一支优秀的保护科研的专业团队。

第四,努力搭建高校历史建筑保护的平台,致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已经得到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纳入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支持项目。专委会一方面要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联系,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培训,交流保护成果与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畅通与国家文物局联系的渠道,请专家学者指导高校依法合规、规范有序地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的立项工作,制定好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落实好文物保护和管理措施,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更多支持。通过专委会的协调努力,把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由“分兵作战”转向“集团战役”,由“零打碎敲”转向“系统工程”,推进高校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跃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多的成果。

各位老师,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充满希望的未来在向我们召唤。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守高校精神家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