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在纪念中国文物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7日)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单霁翔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纪念中国文物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各位老专家老领导,以及学会分支机构负责同志,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回顾中国文物学会3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激励我们把中国文物学会办得更有生机,更有成效,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中国文物学会的前身是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是经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批准,于1984年6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召开成立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的。谷牧、黄华、刘澜涛、杨静仁、荣高棠等老一辈革命家到会表示祝贺。大会通过了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章程。第一届领导班子由陆定一、陈野苹担任名誉会长,金紫光担任会长,王定国、齐光等为副会长,沈庭杲为秘书长。1986年6月,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更名为中国文物学会。1991年9月经民政部核准,中国文物学会正式办理了社团登记手续。

中国文物学会从成立之始,就以保护中华文物为宗旨,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以组织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活动为特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全国文物界知名的学术团体。

第一,学会团结一大批老专家老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30年前,在中国老年文物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原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陈野苹同志在讲话形象地说,“充分发挥我们老年人的余热,为祖国四化建设再出一把力,使我们这些老年人有机会把毕生经验留给子孙后代。”也正是这个“老”字,凝聚了一大批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是学会开展工作的有力支撑,为现在的中国文物学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学会目前设有顾问委员会,大多是老领导;还设有专家委员会,大多是老专家学者。他们是学会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遗产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以博学多识和真知灼见,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为学会事业的进步,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学会组织专家学者考察山海关长城,对山海关长城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对北京市的文物工作考察调研,呼吁“保护长城、停建八达岭索道”,呼吁清理天坛在文革期间堆积的渣土,呼吁占用恭王府的事业单位尽快迁出,对不合理使用文物建筑的现象提出批评等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对加强和改进文物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年来,学会把搭建为老同志服务的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举办适于老同志的活动,一方面畅通老同志发表意见和建言献策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促进老同志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是中国文物学会的重要作用和责任。

第二,学会紧密围绕文物工作中心,搭建起学术研究的平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会就组织古建筑保护、修缮和利用,文物保护材料科研、古建园林保护等专题研讨会、报告会; 90年代举办了 “中日文物建筑保护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传统建筑园林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参与了都江堰、曲阜三孔文化遗产保护、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等项目。新世纪以来,学会举办了“中国文物保护百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国保单位优化管理工作调研会”,“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等活动,在行业内外赢得好评。近两年来,学会在登封市举办了“传承世界遗产、建设美丽家园”研讨会、在绍兴举办了保护水利遗产研讨会,以及在宁波举办了纪念保国寺建成千年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反响。各个分支机构举办的专业研讨会此起彼伏,促进了学术交流,展示了研究成果,体现出学会的鲜明特征。

第三,学会编辑出版了大量书刊资料,开辟了学术交流的园地。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编印《中国文物学会通讯》。30年来,《通讯》的体例、印刷、装帧在不断进步,但其内容延绵不断,忠实地传递学会工作信息,交流学术研究成果,记录着学会成长脚印和发展历程。2004年,学会创办《中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至今已经出版30多期,荟萃文博界优秀论文,正在成为业内综合性学术理论核心期刊。各分支机构编印的《传统建筑园林》、《世界遗产在中国》、《文物修复研究》等刊物,以及各个专业领域的论文集,学术氛围愈来愈浓。学会编辑出版的《文博机构博览》、《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中国文物大辞典》、《世界遗产大观》等书籍,为文博界提供了实用资料。近年来,由谢辰生先生倡议的《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集》正在紧张编辑。正是这些书刊的不断闻世,使学会的学术园地呈现出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第四,学会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传统。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就提出不要国家行政编制、不要国家拨给经费、不要国家分给房子的“三不要原则”。建会之初,条件非常艰苦。学会没有经费,开展活动到处“化缘”筹集经费。工作用房是借的,几经辗转搬迁。工作人员都是聘用的,多数是离退休的老同志,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在坎坷不平的路途上走到了今天。目前,在老同志的艰苦创业下,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学会有稳定的办公场所,聘用退休人员从事日常工作,企业资助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撑。应该说,工作条件比过去有很大的改善,活动质量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三不要原则”我们要坚持下去,学会老一辈创业者树立的艰苦奋斗作风我们要传承下去,勤俭办事业的光荣传统我们要永续发扬。

在纪念中国文物学会成立30年之际,我们深深怀念已经离去的学会老领导,陆定一、陈野苹、金紫光、罗哲文、单士元、周干峙等老同志,他们曾经为开创和发展学会事业作出无私奉献,功劳永载学会史册!

在纪念中国文物学会成立30年之际,我们向为推动学会事业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各位老同志、老专家,特别是以学会名誉会长王定国、谢辰生、彭卿云先生为代表的学会历届领导成员,也包括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老领导,表示诚挚的问候,感谢您们为学会付诸的心血,祝愿您们健康长寿!

正是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的率先垂范,一代又一代老专家老领导的身体力行,为中国文物学会凝聚起一种“学会精神”,包含坚韧不拔、执着敬业精神,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办会精神。这种“学会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弥足珍贵,是推动学会工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30年来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取得的。就在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同志欣然挥笔,先后写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关切。党和国家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法规制度建设,大幅度增加保护的投入,完善科学保护的措施,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求真务实、娓娓道来,句句话语都包含沉甸甸的份量。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在城镇化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紧密关系。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河北正定古城保护作出批示,明确要求古城保护要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时再次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面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大规模城乡基本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简洁的12个字,精辟论述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而且生动地用“山水、乡愁”描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突出保护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这是对城乡基本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都保护的新思路、新论断、新要求。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体现出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政策支撑和舆论支持,创造出良好发展机遇和环境。这是对全国文物工作者的激励与鞭策,期望与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论述贯彻于文物保护工作全过程,也落实于学会各项工作之中。

中国文物学会是文物界享有盛名的社会组织。2012年6月,学会召开了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刚才,黄元秘书长向各位老专家、老同志汇报了学会两年来的工作。中国文物学会,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老字号”,爱护好、建设好、发展好这个组织,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在今年2月召开的分支机构负责人会议上,我代表学会领导班子讲了学会建设发展的三条原则,在这里我也向各位老同志汇报一下。

首先,活动主题起点要高,立意要高,水准要高,体现“中国”二字。要坚持文物工作方针,贯彻《文物保护法》,切实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护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以敬畏之情、感恩之心,竭尽全力保护好国家的血脉,传承好民族的记忆,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神圣使命。去年学会在登封举办 “传承世界遗产、建设美丽家园”研讨会,我们大声呼吁,各级政府要重视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环境建设,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力量,下大气力整顿旅游秩序。这是全体与会人员在会议上发出的声音,紧紧扣住了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反映了世界遗产地管理机构的心声和要求,也帮助有关部门梳理了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呼吁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政策性、实践性,抓住了世界遗产地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普遍观念性问题,特别是针对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水平不高、开发利用不当的现象,以守土有责的精神疾声呼吁,促进政府改进工作。

其次,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做文章,体现“文物”二字。我们进一步梳理了中国文物学会业务重点,一是注重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向,包括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古城镇村落、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等,二是注重对文物的科技保护方向。这些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近两年来分支机构的组建发展也是侧重这两个方向。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向,我们陆续组建了大运河、历史文化名街、古村镇、工业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等专业委员会。在科技保护方向,我们正在筹建漆器珐琅器、丝绸保护等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开展活动、学术研讨,应注意避免与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社团组织的职能相交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特色,才能扬长避短。去年在绍兴,我们与中国水利学会举办研讨会,以“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组织文物专家、水利专家共同研讨大运河演变及遗产价值、大运河水利遗产的保护战略与技术等课题,促进对大运河遗产保护认识和实践的深化,拓宽了领域,开拓了视野,也使学会的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今年,我们还将围绕大运河遗产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召开研讨会,同时要求各个专委会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这个主题开展活动,使学会的工作融于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大局,发挥出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

再次,要搞调研、做学问,出学术成果,培养专业人才,体现“学会”二字。我们大力倡导,各个分支机构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拓展学术研究视野。传统建筑园林、会馆、历史文化名楼、历史文化名街、古村镇等专委会,都组织会员研究本领域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内涵、功能作用、保护途径、利用原则等,青铜器、文物修复、修复材料、文物摄影、民族民俗等专委会,也都组织会员在本专委会业务范围内,开展学术交流。每次研讨会都有论文汇编,凝聚学术成果,努力形成文物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保证学会的活动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我们反复强调,中国文物学会绝不介入社会收藏、文物鉴定,绝不涉足文物市场。学会不能办成商会,不能做生意、搞展销、追逐利益,杜绝把学会商业化倾向。这点,也恳请各位老专家、老同志监督指导。

同志们,今天我们以非常简朴的形式,来纪念中国文物学会成立30周年,请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的体会,共同就如何办好学会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同推动学会事业的发展进步。回顾30年的历程我们深受激励,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对学会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精神鼓舞下,在国家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老专家、老同志的鼎力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理事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物学会各项工作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取得更多成绩,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