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邵武举行

“为留乡愁多寻古,万语千言总是村”。2017331日至4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委会、福建省文联、南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福建·南平)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邵武举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张建光,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水俊、南平市副市长黄苏福、南平市政协副主席余建坤、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培栋等出席开幕式。

来自全国乡土建筑、民俗学、历史学、非遗学等诸多领域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具有多重价值,诸如历史价值、景观价值、生态价值、民俗价值、旅游价值、商业价值等等。在这些带有实用性质的价值之外,还有一种超脱功利之外或之上的价值,那就是精神价值,这种价值更持久、更深刻,其他的价值如经济、商业、旅游等价值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增减消长,而精神价值会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持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审视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幸福感。精神价值隐匿在其他价值之中,也是其他价值的支撑,对维系我们的生存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抚慰众生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问、总设计师骆中钊在发言中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座城镇的特色风貌,应该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古村落保护、传统建筑(民居)保护,首先要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这样才能在保护中恢复古村落、古建筑的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水土也会滋养出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每个地方蕴涵文化精、气、神的建筑,必然成为当地凝固的故乡魂。古村落保护的规划设计应能让人们看得到乡愁、摸得到乡愁、记得住乡愁。因此,应特别重视体现出参与性、体验性和回味性活动内容的创作。既要保护“古味”,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情风俗,又要适应当代人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在传统村落里的规划设计中,将山、水、田、人、文、宅六大要素进行整合,用文化创意为古村落的保护另辟蹊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对施工工艺的传承和培训。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古村镇专委会副会长郑国珍在发言中说,在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既要守望“物” 更要关注“人”。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将留住人与吸引人紧密衔接,积极为高层次的组织者、投资者、参与者、留守者、居住者共同介入,实现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创造性转化,营造既能守得住“物”的,亦能守得住“人”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要加以引导,社会各界可在政府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多种形式的参与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中来。

中国营造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祁嘉华在发言中说,作为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南平传统村落共同的特点。因此,在当地传统村落保护上,要寻找地域文化的魅力进行复兴。文化是南平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只有将文化作为保护的核心,将村落中的自然和历史优势发掘出来,才可能使传统村落的真正魅力得到发扬光大。宋代的闽北地区涌现出了“环溪精舍”“考亭书院”“武夷书院”等大批书院,因而闽北有很多以民间教育见长的传统村落。这些拥有书院的村落,应该把保护与发展的重点放到书院教育资源的发掘与弘扬方面,由专业人员对这些书院遗留下来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同时,还可以把保存下来的书院进行整合,组建“南平书院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掘利用传统教育资源,大幅度地提升南平地区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邵武和平古镇里遗存的古代建筑是一大特色。这里古城堡、古街道、古书院、古民居整齐有序,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应该请建筑维护、环境设计、自然人文等专业人员对唐代以来遗留下来的各种历史痕迹进行发掘整理,并按照年代进行归类和修缮,凸显出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风貌,古镇将成为福建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古代建筑博物馆,不仅具有唯一性,而且具有重要的观赏性。”

原福建省设计院院长黄汉民在发言中说,村民要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传统村落里的古建筑是活态的遗产,不仅要保留建筑,人也要留下来。因此,传统村落要原貌保留,也要整体环境的保留,它的保护需要民间力量、社会参与以及完整的保护体系。其中的关键,就是村民要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当前,我们民间保护力量薄弱、经验不足、资金不够,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广泛开展各种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适合我们的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在发言中说,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载体就是村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除官方记载以外,绝大多数蕴藏在村落里。古村落就是民间历史的载体。现在农村建房子,基本上都是钢混结构,采用水泥、铝合金、白瓷砖材料的比比皆是,与传统村落的景观格格不入,给古村落的整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认为古村落的保护要坚持“三二一”,即三不原则,不用水泥、不用瓷砖、不用铝合金;两个方式:用传统材料、培育工匠;一个关键:加强监管。

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钦全在发言中说,和平镇的古建筑营造工法技艺兼容并蓄又个性鲜明,融合了徽派风格、闽北特色与石堡寨的多元营造艺术,匠心独具。因而保护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全力抢救,保护古建筑的原生态系统,包括古建筑本体、地理环境、空间格局、风水文脉、建筑样式与营造工法及建筑用材等,才能有效地留住原乡的风貌。同时,要悉心发掘、提炼营造工法技艺,培育壮大专业技艺传承人和匠师队伍,才能留住这艺术瑰宝,世代传承。传统古村镇永恒的价值在于生态文明和耕读伦理、风情民俗等多元的文化,也就是乡愁记忆。要制定保护与发展规划,营造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生态环境,留住乡愁记忆。

南平市博物馆馆长王世亮在发言中说,古时闽北廊桥众多,有明确记载的就达225座。目前,闽北境内仍保存有众多风格各异的古廊桥,仅市文物部门按相关标准调查统计并登记在册的就有167座。但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的桥梁不断增多,少数古廊桥已经慢慢没有了交通的使用功能,但它的文化传承功能却愈显重要。由于廊桥多是木结构,加上年代久远,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已经面临倒塌和毁灭的危险。保护好古廊桥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政和县博物馆馆长王志明在发言中说,在古村落保护中要充分发动村民参与。通过“村民本位”的社会网络建构将原子化的村民组织起来,通过村民参与的自上而下的保护和村民自下而上的日常性保护,健全村民的保护参与机制,实现参与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建构起村民参与的古村落保护模式。

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益民在发言中说,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无法回避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做好乡村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有利于丰富和凸显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有利于避免美丽乡村建设的雷同并彰显美丽乡村个性;有利于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武夷山市五夫镇镇长李小勇在发言中说,五夫镇通过“三结合”来实现古镇发展保护两不误,就是古镇保护与朱子文化休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文化、农业、旅游发展相结合。镇里邀请了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设计院为镇里做了三个专项规划,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支持等方式,多措并举做好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我们朝着5A旅游休闲小镇的目标前进,希望今后五夫镇能像专家说的那样,生态好、产业兴。”

邵武市和平镇党委书记李建良在发言中说,多年来,在和平古镇的开发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规划引领,以规划促保护,以规划指引开发,使古村落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目前,和平古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特色小镇”,旅游产业也初具规模。在未来,和平古镇要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生产生活、傩舞等民间艺术,通过生动活泼的农事体验项目,发展深度体验式旅游,使得古村居民既能通过发展旅游经营致富增收,又能守护其文化,留住古村的烟火气自然味。

与会学者、闽北本土研究人员还就古村落文化价值分析、古村落地方区域特色研究、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途径探索等进行深入交流,共商古村落保护发展之策。

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武夷山市五夫镇和邵武市和平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