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阐释——文化遗产价值创新传播研讨会暨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赤峰召开

        2025年11月22日-23日,“价值与阐释——文化遗产价值创新传播研讨会暨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内蒙古赤峰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赤峰市委宣传部、赤峰市文旅局指导,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赤峰博物院、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擎先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赤峰市大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南国兴文遗保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蒙河,赤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双燕、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黄河、赤峰博物院院长陶建英、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院长黄可佳、赤峰学院副校长孙永刚出席会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和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以及来自新闻传播、出版、考古、博物馆、文创、文旅等领域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与传播展开深入交流。

        顾玉才会长在致辞中强调,要不断深化拓展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让遗产价值具备应有的说服力与生命力,推动建立一套成熟、自信的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阐释与评估体系。

        黄双燕副市长表示,赤峰作为红山文化等重要遗产的富集地,将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并期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推动各方深度融合,助力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

        黄可佳院长指出,如何在近年来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炼文化遗产的深厚价值促进公众认知,实现遗产与现代人的心灵对话,是会议与未来工作的核心议题与重要挑战。

        主旨发言环节,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黄河以《让世界了解赤峰》为题,介绍赤峰文化遗产资源与传播实践;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从专业角度分享回顾辽宁地区红山文化考古概况;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黄翔深度分享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的展览设计实践;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冷淞结合近年来文化遗产类视听内容的诸多精彩案例,分析如何在当前媒体融合、文旅融合、跨界融合新形势下进行创新传播与独特表达;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系主任吉辰以《数字媒体时代博物馆传播力的构建与策划》为题,结合数据分析探讨博物馆如何提升自身传播力与更为广泛的观众达成情感和价值的链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播主题出发,结合公众考古学实践研究经验,倡导多元交流融合共同推进遗产价值阐释。多位专家围绕地区特色与国际视野,结合学术研究与传播经验,探讨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实现多领域融合聚力,服务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传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专题研讨中,《中国文物纹样大系》总策划吴涤生《活化文物——无声胜有声》、上海东方文博国际传播中心主任马波的《在东方 看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文物与博物馆系主任李亚利的《基于文创产品市场调查的遗产传播创新的新思路探讨》、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甄自明的《“博物馆热”迅速地增进了文化自信——以鄂博“黄河从草原上流过”为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傅晓的《拉进航运与观众的距离——中海博“国际航运中心展区优化改造”案例分享》、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袁帅的《大遗址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牛河梁遗址为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宋海超的《考古遗产展示中的历史叙述》、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程嘉芬的《洛阳拖拉机厂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赋能实践——以老八号街区商业改造为契机》、北京联合大学双中心副主任张雯的《用展览语言讲述碎片故事——以约特干考古勘探成果展为例》,则从文化遗产传播提升、策展实践、遗址保护利用、文创产品、工业遗产、展览叙事等多角度,分享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会议还设置“协同 创新 实践——社会力量助力红山文化传播”主题沙龙,与会行业代表聚焦红山文化的创新传播实践,围绕文创设计、动漫游戏、科普读物出版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

        会议期间还进行专委会年度工作报告、文化遗产传播出版成果发布等。学会理事、专委会秘书长宋雨晗汇报了专委会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活动、出版、展览、新媒体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蒙河、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金江红、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傅晓共同就“红山文化”“何以成都”“海上丝路”“公众考古”等系列文化遗产遗产传播主题出版成果进行推介。研讨会后,与会代表实地对红山文化遗址命名地、红山文化博物馆、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及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进行调研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