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泰宁召开

        11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文物学会、福建省文物局主办,泰宁县人民政府支持,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泰宁县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承办,福建省福工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协办,“2025年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的福建省泰宁县召开。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单位及各地文博机构和传统村落代表80余人与会。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泰宁县委副书记赵振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讲话。

会议现场

        顾玉才在讲话中说,传统村落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内有人居住有生活,有生产活动,它不是凝固的,而是活态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与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也更富挑战性。他提出,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凝聚各方力量,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切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工作。
        傅柒生在讲话中提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引、实践的探索和智慧的碰撞。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注重加强制度保障、着力实施保护工程、倾心赋能乡村振兴,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泰宁县县委副书记赵振华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在泰宁举办,既充分体现了对泰宁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更是对泰宁发展的激励和鞭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前沿理念、科学探索、有益经验,带到泰宁、留在泰宁,助力泰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研讨会采取会议研讨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研讨环节有11位专家作会议发言。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深入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阐释此次修订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以福建安溪灶坪村为例,阐述激活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打造智慧乡村的生动实践。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秘书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刘剑,大足石刻研究院党委书记熊子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规划所所长张治强,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湖南大学建筑系主任陈翚,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数据分析与软件研发所所长华联剑,重庆大学设计学系主任孙俊桥,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安显楼,分别作“作为文化遗产的‘乡村景观’——概念辨析与类型初探”、“‘价值引领、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探索——以重庆云阳县黎明村为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路径——以安徽呈坎村为例”、“印记泰宁”、“全过程技术监管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中的创新应用”、“以信息化赋能文物事业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价值生成与文化重塑——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与活态传承研究”、“活化三明涉台聚落,营造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心灵家园的理论及实践探索”报告。

                                                                               会议现场
        会议研讨由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桂香、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宋力锋分别主持。与会代表结合报告内容展开热烈研讨。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熊建华作学术点评。
        本次会议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认知与重塑、大数据和信息化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等维度,探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路径与目标,特别关注凝聚历史智慧与当代活力的传统村落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贡献学术智慧。
        泰宁历史悠久,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泰宁正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发展,创新实施一批传统村落整村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第三方管理、“新农人”群体等,系统开展文化传承、业态植入、有机更新等工作。
        现场调研时,与会代表实地考察泰宁古城尚书第、红军街以及大源村、岭下村等村落,深入了解泰宁厚重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底蕴,详细调研泰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