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并举,泸州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川省的文物大市,泸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2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143个点位)、历史建筑124处,可移动文物2649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168件(套),拥有古籍文献8万余册。全市备案博物馆21家,覆盖三区四县,建立起较为完善规范的博物馆展示体系。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成功创建省级文物大县3个(泸县、合江县、叙永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叙永县)、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龙马潭宝莲街、江阳宜民古街,叙永下桥街、叙永东外街、叙永草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尧坝、福宝、太平、二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泸县立石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纳溪天仙镇观音村、泸县兆雅新溪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中国传统村落32个、省级传统村落75个(包含国家级32个在内);国家级工业遗产4个(老窖酿酒作坊、郎酒酿酒作坊、洞窝水电站、先市酱油酿造作坊)……这些文化遗产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老窖明代窖池(泸州老窖博物馆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系统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格局。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立法保护与政策创新,在保护与利用的双轮驱动下,各项工作结出丰硕成果。

      政策引领,筑牢保护根基。泸州以立法先行,率先出台《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与《泸州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为独特文化遗产撑起“保护伞”。《“两创”工作行动方案》《关于文化传承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九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则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深远。

      重点突破,保护成果丰硕。凭借扎实的工作,泸州成功跻身首批“四川省文物大市”,合江县更成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示范样板。标志性的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落户泸州,泸州市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古蔺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入选国家级项目,均是泸州文博事业跨越发展的有力见证。近五年,超过50个文物保护项目在国省资金支持下得以实施,涉及文物保护修缮、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多类型,让众多珍贵遗产得到科学守护。

泸州市博物馆

      深耕研究,挖掘时代价值。泸州致力于让沉默的遗产“活起来”。“溯源蜀道·发现泸州”重大专项研究和龙桥文化、石窟寺专项、白酒文化专项调查等持续开展,《泸州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多部学术专著相继面世。从举办长江文化带发展论坛,到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长征文物保护联盟,再到组建多个文化研究基地,泸州正不断深化对自身文化血脉的解读与阐释。

龙脑桥(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创新利用,赋能城市发展。文化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激活城市发展的“流量密码”。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高质量推进,“老泸州·大河街”特色街区、学士山片区更新等项目焕发老城新活力;合江县的传统村落正连片绽放独特魅力。更引人瞩目的是,川剧元宇宙、太平红色小镇、郎酒庄园等创新项目,正借助科技力量,打造出数字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文旅新场景,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