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含山县举行

        2025年8月15日至17日,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年会(2025年)·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故宫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含山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凌家滩文化研究院协办。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代表出席学术研讨会。

        8月15日晚,会议主办方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举办 “玉越千年·文明互鉴”专家沙龙。沙龙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古玉器研究所所长徐琳研究馆员主持。郭大顺、王明达、张敬国、方向明、郭明、吴卫红等6位考古学家围绕红山、凌家滩、良渚三大史前玉文化中心展开了交流讨论。

        8月16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徐琳主持开幕式。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阚青鹤、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胡敏、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林、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后,与会代表参观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实地考察了凌家滩墓葬、祭坛、内外环壕等遗址遗存。

        研讨会共设五场专题研讨,议题涵盖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相关研究。第一场由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主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敬国讲述了凌家滩遗址发现和发掘历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从考古学文化和区域社会的角度探讨凌家滩与崧泽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从凌家滩玉器方面分析凌家滩古国的存在。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勄对学界关于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交流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场研讨由复旦大学教授秦小丽主持。浙江大学教授刘斌讨论了凌家滩文化与崧泽文化、红山文化的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从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指出良渚文化是凌家滩文化的接力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胜前探讨了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的互动关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通过出土玉器对比分析红山与凌家滩之间的文化交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夏勇分享了对凌家滩玉版原型的考证。

        第三场研讨由上海大学教授段勇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卫红讨论了凌家滩玉石边角料的使用。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涵分享了凌家滩玉器的检测成果。复旦大学教授王荣展示了他对玉髓、玛瑙珠饰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杨明星讲述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出土绿松石矿源探源的研究成果。

        第四场研讨由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刘云辉主持。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副研究馆员王云鹏讨论了玉内有机质赋予形态和“玉之符彩”形成机制。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田名利从金坛三星村遗存分析了凌家滩玉器与北阴阳营文化的渊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谈晟广从凌家滩特殊玉器探讨了中国传统玉礼器圭、琮的起源。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左骏通过对环、玦与璜的考古学分析讨论了凌家滩墓地的早期年代问题。

        第五场研讨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于明主持。郭大顺、王明达、王仁湘、刘云辉、曾卫胜、吉琨璋、张宏明、张小雷、黄锦前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之间的关系,玉石器科技检测技术的运用与思考,史前玉料来源及文明交流等议题各抒己见,现场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