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武汉大学早期建筑,“黉宫沙龙”第一期顺利举行

转发自: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2024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黉宫沙龙”第一期在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别墅区12栋(郭沫若故居)举行,主题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出席沙龙的嘉宾有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黎朝斌、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席彩云、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司文超,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才武、副主任委员周韶伟、秘书长肖波。

 “黉宫沙龙”是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推出的系列学术活动品牌,旨在汇聚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主题探讨本领域的前沿和实际问题。本次沙龙伊始,肖波秘书长作为主持人,阐明了举办沙龙的主要考量,简要回顾了专委会成立以来所举办的各项会议、活动,以及会员的最新动态。

傅才武主任委员阐述了专委会的角色和任务。专委会致力于沟通教育系统文物遗产保护的需求,推动拥有历史建筑的高校成员间的联络,促进高校文物保护利用的经验总结、政策研究和理论提升。他表示,第一届专委会已圆满完成三大任务,未来将聚焦深化理论研究,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探讨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争取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更大支持。

周韶伟副主任委员以“五个一”概括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保护工作经验。一是制定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文物保护规划,进一步明晰校园早期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二是严格执行武汉大学文物保护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并率先设立全国高校首个文物保护管理处,在文物保护修缮、对接国家、省市等部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壮大文保管理队伍,通过机构改革、安全培训、责任落实、物业化管理等措施,充实文保力量。五是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包括责任书签订、安全检查和整改、全校消防联动平台建设及多渠道经费申请等。未来,将加快保护规划的决策推动、建设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可视化保护。

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席彩云馆长详细阐述了早期建筑的利用现状。老图书馆(武汉大学校史馆)、周恩来旧居、李达故居面向社会开放,更新以来的预约参观人次(不含社会参观)已突破40万,周恩来旧居于2024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在保护建筑原貌、不破坏其美学价值的前提下,对老图书馆进行了电路更新和音频优化,提升了文物库房消防系统,并建立了恒温恒湿监控系统。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安保系统,增强文物综合安全防护。

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司文超副部长介绍了早期建筑文化传承与推广情况。宣传展示方面,定期举办展览讲座,利用新媒体推广建筑文化,优化校庆路标设计以便利游客参观。教育研究方面,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师生开展研究并产出硕博论文成果,定期举办特色院系历史文化节、建筑文化节。新时代珞珈文化工程成效显著,历史建筑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广泛报道和诸多奖项。未来,将深入挖掘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做好文化弘扬工作。

中国文物学会黎朝斌副会长对武汉大学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文化弘扬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肯定,并提出了三项建设性建议:一是进一步细化并实施保护规划,增强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二是总结成功经验,形成一套适用于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体系,以供兄弟高校交流参考;三是秉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完善消防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他呼吁专委会务实灵活地发挥职能,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高校间的联动与合作,共同推进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在沙龙的总结环节,傅才武主任委员指出,高校历史建筑作为文化育人的关键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应结合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迅速总结武汉大学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建议构建专委会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本期沙龙是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联合会员高校开展理论、经验交流的第一期活动。未来,专委会将持续为会员高校提供研究和交流平台,共同推动高校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