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专题研讨会在蓉召开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023年11月11日,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专题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成都文旅集团协办,擎先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承办。与会人员共同探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

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副主任马波主持开幕式。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黄元在致辞中表示,要搭建好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平台,互学互鉴、务实笃行、和衷共济,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心铸魂。要加强跨界合作,创新传播形式;深挖遗产价值,提高传播水平;拓展传播渠道,促进文明互鉴。

唐飞在致辞中认为,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注重开创文化品牌、掌握话语权,运用新科技的方式增强传统文化活力,进行跨学科的推广和研究,增强文化传播人才储备。

颜劲松在致辞中强调,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东华门遗址、宝墩遗址、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等重要考古成果,将是继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传播取之不尽的宝藏。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主任委员高蒙河作主旨发言。他表示,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在传播工作中应该端正价值观、打好基本功、坚持普惠性、扩大朋友圈。同时对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的年度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表示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将一如既往,对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发挥建设性、服务性作用。
会议向成都中小学捐赠了《何以成都——东华门遗址》图书。

在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宋小军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潘碧华主持下,与会专家就文化遗产的出版传播、影视传播、数字传播、教育传播四个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吉林大学出版社总编李国宏介绍了该社在文化遗产题材出版工作举措与成效,并就创建文化遗产传播全局性体系提出若干倡议。《何以成都——东华门遗址》主编何芙蓉介绍了该绘本制作过程,分享了传统文化题材少儿科普绘本的创作理念和经验。上海广播电视台文化运营中心负责人马波介绍了SMG文博板块主要工作,分享了纪录片《何以中国》的创作理念。上海前保科技集团总裁李永强结合实践案例,介绍了元宇宙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经验。厦门营想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古留琼分享了对传统文化研学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成都师范学院附小华润分校德育处主任邓文婷以“晞光姐姐”团队为例,介绍了该校在文化遗产教育传播方面的探索实践。

会议组织与会人员考察了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三星堆博物馆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