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举办杨伯达先生学术思想追思会

在著名美术史、玉器及玉文化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杨伯达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12月20日举办杨伯达先生学术思想追思会,深切缅怀这位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的文博界老专家、老前辈。

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琳主持会议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故宫博物馆副院长任万平,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于平,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郭大顺,陕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刘云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党委书记赵朝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广文、张荣等出席追思会。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会议。受疫情影响,本次追思会以线上会议方式举办。

与会代表合影

会议专家学者畅谈与杨伯达先生的学术交往,表达对杨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大家感到,杨伯达先生搭建了中国玉文化研究的平台,对玉学研究作出创新。一是杨先生对玉器、玉文化及玉学乃至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研究都有贡献。96岁高龄的卢兆荫先生认为,杨伯达先生在整理发表玉器资料和文献、组织召开学术研究会议和玉器理论上作出创新。于明认为杨先生的巫玉神思想不仅是对玉文化的卓越贡献,更对解释中国早期文明进程有所贡献。二是深入研究玉器取得成果。郭大顺先生谈到杨先生对牛河梁出土的玉纺背、玉玦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关注与研究,认为他从细部分析重要历史规律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刘云辉先生回忆了杨伯达先生对石峁玉器的关注,撰写专文把石峁玉人头与《山海经》记载的“一目国”联系起来,分析石峁玉器与贝加尔湖周边玉矿的关系。邓聪先生谓杨伯达先生系统地分析了香港大湾牙璋的来龙去脉,对解读香港古代文明的起源和中原夏商文化的关系作出重要贡献。三是教书育人楷模。赵朝洪认为,杨先生教学认真,既讲授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教学,在教书育人方面倾注了自己的心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朱戢谈到杨先生邀请多方面专家为培养专业人才授课,汇集传授古代玉器的师资力量。四是尽力提携后辈。冯乃恩说,杨先生勤于育人,既对学生严格要求,也把学生个人的学习成长与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与大家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去交流和提问,做到教学相长。于平回忆杨先生多次强调要选拔和集结热爱玉器研究、热爱传世文物研究的年轻同志,特别是博物馆里的年轻人,加入到玉器研究的工作中,要有方向、有计划地去侧重选拔和培养。五是研究领域广泛。张广文以杨先生在故宫组织以历代艺术馆为中心的中国古代艺术展览为例,谈到杨先生既统筹兼顾整个展览,也到库房一件一件地确定重要展品,他既是组织者、领导者,也是研究者。杨先生对景泰款掐丝珐琅、康熙年间掐丝珐琅、宫廷玻璃器均有研究,并有重要研究成果。他对清代宫廷玻璃器成分和器物做了重要论证,提出西周玻璃说。杨先生成就最大的就是关于宫廷玉器的研究。任万平谈到,她前几年曾经去拜访杨先生,每次交流,寒暄几句后谈论的都是学术问题。杨先生一直关注故宫的学术发展和玉文化的发展,也对其他门类的学术研究给予极大的鼓舞,我们今天缅怀杨先生,就是要弘扬他的学者风范和为学精神。张荣回忆说,杨先生曾经从事绘画和工艺组20多类文物的研究,对工艺类文物融会贯通,画珐琅、掐丝珐琅、漆器、鼻烟壶、玻璃等各门类的第一篇学术文章都是杨先生撰写,具有开创之功。他的文章注重从工作角度出发,最早引用造办处档案,将故宫文物与档案结合,每一篇经过四十年历练的文章,观点依然不落伍,值得我们温故而知新。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总结发言

王旭东在追思会上作总结讲话。他说,听了大家力竭全面地介绍杨先生一生的学术历程,让我对杨先生更加敬佩。杨先生建立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这个学术平台,凝聚全国玉器玉文化玉学的学者,沟通共同对玉器玉文化进行研究,打开了一片天地,也体现了杨先生博采众长、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从同行身上吸收新思想的优点。杨先生培养了一批从事玉文化研究的人才和团队,可谓桃李满天下。今天参加追思会的很多是他的学生和同行,这是学术前辈的人格魅力,是先生的学术素养吸引着我们去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先生们开拓的学术领域,先生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胸怀和学术事业,也使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愿意以更开放的姿态联合社会各界,围绕中国的丰富文化遗产资源,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研究,更多地去揭示他们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社会科学价值。他希望大家继承先生衣钵,不断开拓,与社会各界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携起手来,共同开创玉学研究的未来;沿着先生开辟的学术之路,不断地充实自己、壮大队伍,在玉器领域为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为建设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作出应有贡献。祈愿杨先生在天之灵能够看到他开拓的事业越来越辉煌。

供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
撰稿人: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