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5月14日,“再回胶济铁路起点——第二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主会场设在山东省青岛市。会议开幕式由青岛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潘丽珍主持。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发表视频致辞。他说,铁路是一个国家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里程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见证。由詹天佑任总工程师,中国人自主设计并施工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铁路建设的局面,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了成昆、青藏等铁路。今天,我国高速铁路运行里程已经达到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大国重器的杰出代表,引领中国走向世界。其中蕴含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堪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青龙桥站等京张铁路上的点段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张铁路全线也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深入挖掘铁路遗产的价值,注重保护好、利用好铁路遗产,对传承历史脉络,促进文旅融合,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致辞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滕军红,山东建筑大学校长、博导于德湖,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张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百浩,山东建筑大学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姜波先后致辞。

线上会场

这是一次适应疫情防控要求的线上会议。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与青岛市城乡规划学会/协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线上参加会议,会议规模、专家阵容、到会人数、学术质量只增不减,堪称是一次盛会,反映出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认可,各领域专家学者对铁路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共识,各路专业科研团队的不断壮大。研讨会包括主旨报告和主题报告两个环节。同济大学朱晓明教授等16位铁路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专家点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刘松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晓明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海清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原党委书记、泰山学者王崇杰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苏斌教授,先后发表主旨报告。
刘松茯教授的“中东铁路站舍研究”报告,对中东铁路沿线设有的93个火车站舍进行分析介绍,图文并茂,为大家呈现了作为中国近代最大铁路的中东铁路的建筑之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晓明教授所报告的“英格兰历史景观特征中的‘交流和流动’”,以英格兰历史景观特征为例,对一个地方的底图数据和规划设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海清教授所做报告“建筑技术史何用之有——从铁路遗产谈起”,结合国内国外、近当代案例,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研究建筑技术史对于铁路遗产的意义。青年时期做过蒸汽机车司炉工的山东建筑大学原党委书记、泰山学者王崇杰教授所做报告“铁路遗产与人文校园”,以其对铁路遗产的亲身感受,讲述了山东建筑大学在铁路遗产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的诸多创新做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苏斌教授最后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的学术点评。
在专题报告阶段,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逵教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姜省副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雳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唐琦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刘晖副教授,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杨玲副研究馆员,北京交通大学的姚轶峰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沈民智等分别做了“平汉粤汉铁路沿线的聚落与建筑”“侨办新宁铁路与五邑侨乡近代城镇历史景观体系变迁”“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北段)沿线工业遗产价值研究”“中国近代铁路遗产现状摸查及保护体系构建”“广九铁路遗产初探”“国铁集团的铁路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价值实现视角下的铁路遗产保护再生的现实困境与对策——以胶济铁路坊子十二年探索为例”“高轮筑堤:日本近代工程技术一瞥”等专题报告,针对各自研究的铁路遗产课题进行了交流。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杰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夏海山教授,先后进行点评。
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刘伯英教授做了学术总结。他说,本次会议新的研究方法带来新的理念的思考,研究方法更新,必将促进中国铁路遗产研究的进步。他以伊朗南北纵贯铁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例,强调将中国铁路遗产研究应置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下进行更深的思考,呼吁更多领域的研究者参与到铁路遗产研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