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俗文物专委会深入山东指导民俗文物分类整理工作

11月25日至11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民族民俗文物专业委员会组织民俗文物专家学者,深入山东乡忆民俗文化有限公司,指导该公司收藏的民俗文物进行分类整理。

山东乡忆民俗文化有限文化公司征集收藏民俗文物约20万件套,包括汉代的古琴,元朝的锣,以及明清时期有关中医药的民俗文物,还有不少民国以来的民俗文物。该公司负责人韩光友先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征集抢救了这批民俗文物,但缺乏收藏保管知识。民族民俗文物专委会组织专家,经过四天紧张有序工作,按照中医药、人生礼俗、民间百工、民间美术、宗教和战争五个专题,对这批文物进行了分类整理。

城市化全面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传统村落、传统行业迅速消失,民间民俗文物随之大量消失,抢救和保护民间民俗文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重大挑战。各地涌现出一批民族民俗文物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者。他们用自己的财力和心血抢救收藏大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物。

专家学者对民间民俗文物收藏提出建议:一是要避免重复征集,浪费财力精力。二是注重不同专题的征集收藏,按照重大民俗事项和特定专题去征集,注意征集同一题材的历史文献、照片和音像资料,以有利于展览陈列和宣传。三是收集过程中要突出典型性,注重品相、纹饰、带有文字的文物。四是与专家合作,形成专业团队,深入进行基础整理和研究工作。五是收藏者之间、收藏者与博物馆之间畅通渠道,互通有无,交流合作。六是专委会举办民俗文物培训班,培养一批民俗文物骨干,助力民俗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七是举办民俗文物展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使收藏文物活起来,与非遗保护相结合,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使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快捷,传播形式更加生动多样。